好一点小编带来了十一皖南行之建筑篇(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十一皖南行之建筑篇(四)
皖南山区建筑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第四句是小溪流水青石板。 近十年间,我去过安徽三次,看过很多徽派建筑,也到过不少古村落。
我发现,安徽的古村落在整体布局上的共同点是: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小溪穿村而过,石板路通向每一座房屋。 古徽州人在建村时,先引水入村。潺潺的流水在青石板下,缓缓地流过每一户农家,即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又将财运带进每一户人家。徽州人认为水即是财,引水进村,就是引财进家,希望本族村落财源广进,兴旺发达,多子多孙,多福多禄。 我们看图八的青石板,每间隔一段距离就会长出一块,这是为什么呢? 这源于古徽州人的文化礼仪。
他们很小外出经商,不仅学到了经商的技能,同时也学会了为人处事的道理。青石板长出一块的目的,是为了避让行人和轿子通过。人来人往,礼让三分 ,即体现了邻里关系的和谐友善,也印证了古徽州人的文化修养和礼仪风范。
提到古徽州人的文化礼仪,还有一个成语“拐弯抹角”可以充分佐证。 请看图九,古徽州人在建房时,考虑到墙体高大,两面墙脚尖尖,在小路拐角处有碍轿子通过,就把墙角中间段抹平,但上下不抹。这叫“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
古徽州人心思缜密啊! 清晨,女人们在小溪边,洗菜捶衣,聊着家常,不时响起爽朗的笑声;孩子们在石板桥上奔跑追逐;男人们在田地里辛勤耕作。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祥和,温馨,幸福,不问世事变换。
十一皖南行之徽派建筑篇(九)牌坊
牌坊,又叫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
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广泛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用于宫殿、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及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如图一二;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图三五。 牌楼从结构上可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量最多。 第二类是石牌楼。
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下图都是石牌楼。 还有彩牌楼,铜制牌楼,水泥牌楼和琉璃牌楼,数量不多。 牌坊就建造意图,可分为四类: 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如图二,许国石坊。
许国是三朝元老,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牌坊。如图五,位于歙县城南,1905年建造,样式简陋,做工粗糙,这是古徽州地区最后一块贞节牌坊。
虽已破败不堪,但依稀可见上面镌刻着古徽州一府六县,共计65078个孝贞节烈女的名字。这是一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多少可怜的女人惨死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中!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 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牌坊从内容上可分为忠、孝、节、义坊。如图四,棠樾古牌坊群七座图
四.,无论前后,都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 封建礼制下,等级观念鲜明,即使用于表彰的牌坊,也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主要有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御制 御制是牌坊的最高等级,皇帝下旨,国库出钱建造,数量非常有限,寥若星辰。
棠樾古牌坊7座中,只有“慈孝里坊”是这一级别的。 第二等级:恩荣 恩荣是取皇恩浩荡,荣及乡里之意。是由皇帝主动下旨表彰有功劳的臣民,但需自筹资金,数量也非常有限。徽州现存最大的许国石坊图
二.,就是一座“恩荣”牌坊。
第三级别:圣旨 这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呈报本地一些乡绅贤能的突出事迹,中央政府采纳后,下旨,允许建造牌坊,由乡里自筹资金。 第四级别,敕造 这是牌坊的最低等级,也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申报,皇上口头允诺,准许建造,资金自筹。 据说,古徽州一府六县,原有1000多座古牌坊,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侵湿,战乱损毁, 传统的徽州区域现存牌坊136座:屯溪区3座
2.座租借迁入,徽州区20座,歙县76座
2.座租借迁出,休宁17座,黟县1座,祁门4座,绩溪13座,婺源2座此数据为个人统计,不具备官方色彩。歙县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
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 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于皖南民居的诗句
1. 《皖南古村落》的诗句
1.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 《村居》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 《村夜》唐代·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5. 《村晚》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6. 《羌村三首·其三》唐代·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7. 《江村》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8. 《村行》宋代·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9. 《村居》宋代·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
0. 《江村即事》唐代·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
1. 《江村晚眺 》宋代: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1
2. 《南乡子·秋暮村居》清代: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1
3. 《夜泊水村 》宋代: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1
4. 《浣溪沙·江村道中》 宋代: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1
5. 《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宋代: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
皖南民居的特点
1.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
2.皖南民居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3.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扩展资料:皖南民居历史: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的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民居有哪些特点
皖南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皖南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扩展资料:皖南民居的文化特征:皖南民居的大门,一般都配有门楼,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平常人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有一些简单的图案。富家门楼则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砖雕﹑石雕﹑木雕俗称"三雕",是徽派建筑的一大重要特色,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其精细程度和艺术高度常令游人叹为观止,成为时下许多收藏爱好者的时宠。绩溪龙川的胡宗宪尚书府,就是一处巨大的皖南民居群,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胡宗宪尚书府即胡宗宪故居,亦是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祖居,坐落于绩溪龙川村,占地5000余平方米,它建筑精巧、布局独特、设计巧妙,以"门阙多、马头墙多、古巷多"而著称于世。
以上就是好一点整理的十一皖南行之建筑篇(四)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