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点小编带来了电梯噪音大怎么解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电梯噪音大怎么解决
电梯噪音大的解决方法如下:
1.机房隔声以及吸声。可以通过机房墙体隔音来改善,这里要求墙体隔音量需达到50分贝以上,还需要在机房的内部增加吸声处理装置。
2.选择更好的电梯。选择严格按照国家所规定标准的噪声值为首要技术指标的电梯。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值,规定的电梯噪声标准为:80dBA,技术质量过硬的电梯噪声可以达到70dBA一下。标准规定噪声值的产品,不只可以减少后处理的难度,当然也会为开发建筑商相对应减少费用。
3.电梯轿厢的隔声以及吸声处理。
轿厢内部的除噪处理也不容小看,在轿厢的天棚及各个墙面与地面之间做一层隔声和吸声处理。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必须的要符合环保标准的要求,免得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对高速运行产生的气流声就会有很大的消音效果。
4.曳引机隔振处理。结构振动传声是曳引机噪声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为遭受噪声影响的有力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双层隔振将曳引机的隔振工作做好。
5.风噪声的控制。
电梯井与室外存在着温度差异,可以在电梯井装通风口,减少运行中产生的呼啸声,还可以在电梯门厅以及轿厢处加装吸声和隔声处理装置。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
电梯噪声标准?
与电梯噪音相关的标准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电梯本身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电梯技术条件》和《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二类是建筑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住宅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设计隔声规范》;第三类是环保方面的标准,包括《声环境质量标准》等。这三类标准对于电梯运行分贝的限值也有不同的规定:产品标准规定主机房的声音不得高于80分贝、轿厢的声音不得高于55分贝;建筑设计标准规定白天不得高于50分贝、晚上不得高于40分贝;环保标准则规定白天不得高于40分贝、晚上不得高于30分贝。
资料:
一.电梯噪声是指电梯在设计、安装、使用不合理产生的人类不需要的声音,简称“电梯噪声”。电梯噪声主要表现为低中频振动,电梯噪声的传播方式是以振动型式为主,是通过固体传递的。科学研究表明电梯噪声发出的低频噪声会严重损害人们的内脏。
二.电梯噪音原因
1.承重装置电梯的安装需要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的承重装置,否则容易出现振动并产生噪音。而承重装置的缺陷主要表现是:
1.承重梁的刚度不够;
2.曳引机与承重梁之间需要合适的减震装置,而目前有许多电梯中的这些减震装置往往出现橡胶材料硬度、 数量的不合理或受力不均匀。
2.悬挂装置轿厢和平衡重都是通过悬挂方式安装实现, 而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绳头隔振装置刚度太大或太小、轿厢中心和曳引绳中心偏差过大,使导靴受力不均匀产生振动。各钢丝绳张力不均匀,摆幅过大。不同的钢丝绳张力会对曳引轮绳槽产生不同的压力,使曳引轮各绳槽磨损不均匀,时间长了会导致各槽节圆直径不同,绳间相对滑移加剧,引起运行中的振动和噪声,同时也会降低曳引轮和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绳头组合的压缩弹簧选型不对, 弹簧弹性系数太小会使电梯起制动时轿厢振动幅度增大, 弹簧弹性系数太大会使其抗冲击负荷能力下降,同样会使轿厢振动加大。钢丝绳的扭曲,试验证明钢丝绳扭曲会引起电梯振动,必须在安装时确保每 30m 钢丝绳旋转不超过 1 圈。
3.曳引机曳引机是轿厢升降的动力来源和调速机构,对电梯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实际生产和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第
一.由于制造厂组装调试时为无负载运行,在电梯安装使用后,进行有负载运行时产生了振动,所以在制造厂组装调试时应适当地加些负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
二.装配不符合要求, 减速箱及其曳引轮轴座与曳引机底座间的紧固螺栓预紧力不匀,可能引起减速箱体扭力变形,造成蜗轮副啮合不好,蜗杆与电动机连结后同轴度超标,因此在组装时,对齿轮进行修齿加工和对蜗杆进行研磨加工可以达到减小振动的目的。第
三.蜗杆刚度过小、 电动机以及蜗杆轴承磨损,径向跳动增大。
第
四.制动轮和电动机转子动平衡不良、电动机与减速器之间连轴器同轴度精度低。第
五.蜗杆轴端的推力轴承存在的缺陷。第
六.电磁制动器两侧间隙不均匀,造成运行时不正常的摩擦。第
七.曳引轮的不平衡旋转是曳引系统机械振动的主振源, 一般在设计与制造加工时已对此进行了考虑,提高曳引轮的加工精度。
4.轿厢第
一.在组装轿厢时没有正确设置减振消声橡胶垫, 则在轿厢起制动时会引起很大的振动。第
二.轿厢壁板振动频率与系统振动频率相近,产生共振。第
三.轿厢自重太轻,动态性能差,对振动的屏蔽能力较差。
5.导向装置导轨的垂直度, 轨距偏差与接头平整度都会影响到电梯运行过程中的舒适感。
导轨间距偏差过大会引起轿厢水平晃动,过小会使轿厢垂直振动。另外,导轨支架的刚度不够,导轨与支架连接、 支架与预埋钢板焊接,支架与墙体固定不牢固,也会使轿厢运行时产生振动。
电梯噪声标准是多少?
产品标准规定主机房的声音不得高于80分贝、轿厢的声音不得高于55分贝;建筑设计标准规定白天不得高于50分贝、晚上不得高于40分贝;环保标准则规定白天不得高于40分贝、晚上不得高于30分贝。电梯噪声,是指电梯在设计、安装、使用不合理产生的人类不需要的声音,简称“电梯噪声”。
电梯噪声主要表现为低中频振动,电梯噪声的传播方式是以振动型式为主,是通过固体传递的。科学研究表明电梯噪声发出的低频噪声会严重损害人们的内脏。电梯噪声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声源产生:
1.主机房内曳引机驱动运转、轿厢及配重运行引起的低频振动声能量沿结构主承重墙传播,引起墙体楼板扰动产生共振;
2.曳引设备摩擦促使电梯轿厢上下运行,曳引轮与曳引绳间在电梯高速运行过程中产生摩擦声,有时也由钢丝绳传递到轿厢,进而传递到导轨,传递到相邻墙体,影响到住户;
3.曳引设备和导轨上下运行时导靴导轮与导轨间的摩擦、各旋转部件与曳引绳间摩擦、轿厢高速运行产生的空气流动等噪声污染,都将传递到导轨,传递到相邻墙体,影响到住户。电梯噪声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针对性的设计电梯噪声专用低频减振层来隔断声音的传播,目前国内己有专门的电梯噪声治理公司,专门针对电梯噪声低频传动原理设计的隔音减振层来消化电梯内部发出的所有振动及噪声污染。
小区电梯多少分贝合格
电梯的噪声分为机房噪声、运行中的轿厢噪声以及开关门过程的噪声。
1.国家规定机房噪声平均值小于等于80分贝;
2.运行中轿厢内噪声平均值小于等于55分贝;
3.开关门过程噪声平均值小于等于65分贝。
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具有两个特点:
1.存在十分广泛。汽车噪音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空中交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机场临近区域的噪音水平;
2.通常音量都很大。机场附近的噪音响度大约在75dB~95dB之间。扩展资料:噪音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通常听到的声音为空气声。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
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所听到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弱决定的。
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音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乐音则是和谐的声音。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音,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音。
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音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音。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音污染。
电梯噪声监管有法可依!住宅设计规范噪声限值非“摆设”
住宅电梯“嗡嗡”声太闹心,未来业主投诉将有法律依据。6月5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噪声法”正式实施,要求“居民住宅区安装电梯、水泵、变压器等共用设施设备的,应当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并对包括电梯噪声在内的各类噪声违规现象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方式及范围。
这是电梯噪声首次被纳入噪声法管控范围,并且噪声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对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噪声进行监督抽测。这被业界解读为“电梯噪声迎来最强监管”。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20年开始我国在用电梯数量已超过800万台,并且每年以100多万台产销量增加,我国电梯产量、在用电梯数量及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这就意味着未来对于居民住宅区的新装电梯、在用电梯、旧楼加装电梯,除了关注电梯的设计、安装和运营外,还需要关注日常运营中的噪声是否达标,数量庞大、任务艰巨。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采访中关注到,目前关于电梯噪声超标的法院判决,要求开发商、建筑方、物业公司、电梯设计制造安装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的都有案例,其中也不乏互相之间“踢皮球”现象。
多位受访者认为,电梯是民用建筑的一部分,电梯的设计、建设与安装均应当接受建筑标准的统领。噪声法也明确“已安装、新安装电梯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
10.等相关标准要求”,这也为未来到底以什么标准对电梯噪音进行界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建筑规范中要求的噪声限值将不只是“数据”,也是新法监督抽测的依据。住宅设备被纳入噪声法管控近些年因为电梯噪声扰民问题的投诉不少,已引发行业关注。
高层住宅内的电梯、水泵、二次加压供暖泵等产生的“嗡嗡”声被称为低频噪音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睡眠和身体健康。不过这种设置在建筑内部的明显噪音源,却不在环保监管范围内。生态环境部此前在中国政府网回复留言提问时表示,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未对居民楼内附属设备如水泵、电梯等作出规定要求,属于监管空白。
目前正在起草的噪声法修订意见稿中,已将水泵、电梯等居民楼附属设备纳入噪声法管控范围。6月5日,在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的《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八条显示,“居民住宅区安装电梯、水泵、变压器等共用设施设备的,建设单位应当合理设置,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措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中国电梯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梯在建筑中24小时运行,噪声超标尤其是晚上对人身心健康伤害比较大。
目前的住宅楼普遍采用无机房电梯,机电设备在井道中运行,上上下下过程中产生的声响会穿透到平行的房间中。不过他认为,只要是建筑规范要求的指标,电梯产品目前都可以满足。“这将对电梯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电梯行业专业人士认为,安装电梯时一定要确定安装位置是否合理,隔音措施是否有效,千万不要等电梯装好被投诉超标时才重视,到时会面临违法风险。
电梯行业一线安装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电梯安装并没有严格按照民用建筑隔声标准来做,未来电梯降噪的话,肯定会增加成本。一位来自西安的建筑工程律师分析称,原噪声法因为没有明确罚则,被称为“没有牙齿的老虎”,但新噪声法已对包括电梯噪声在内的各类噪声违规现象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方式及范围,因此包括电梯安装企业在内的噪声防治责任人应当更加审慎地学习及遵守新法,从而降低相应的法律风险。对于新装电梯和在用电梯产生的噪声不符合要求的,噪声法第八十四条也规定了对应的罚则。此外,噪声法第六十七条要求新建居民住房的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应当在销售场所公示住房可能受电梯噪声影响的情况,并且明确住房包括电梯在内的共用设施设备的位置和建筑隔声情况,并纳入买卖合同。
北京市众明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高级经济师宋庭敏向记者表示,随着新版噪声法实施,各省市自治区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方的噪声污染防治具体办法,未来对于电梯噪音超标问题的治理和解决都会迎来强有力的监管。住宅设计规范“数据”不再是摆设电梯噪声虽然纳入了噪声法管控范围,但目前现行的法规中并没有关于电梯产生低频噪声适用的评价标准,此前法院的判决引用的标准依据也各不相同。宋庭敏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目前与电梯噪声相关的控制标准主要有电梯本身产品标准、建筑设计规范和环保方面标准三大类。关于电梯本身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电梯技术条件》GB/T10058-200
9.,其中对电梯噪声有限定要求:机房不得高于80分贝,轿内不得高于55分贝,开关门不得高于65分贝。
建筑设计规范标准方面,主要有《民用建筑设计隔声规范》《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
1.,两个规范对于电梯运行分贝的限值,要求白天不得高于45分贝,夜间不得高于37分贝。环保方面的标准,主要是《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1
1.《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
8.,标准规定居民住宅区属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不能超过5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5分贝。综合来看,上述三类标准对噪音限值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过,新版噪声法特别强调,“已安装、新安装电梯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也就是说,假如电梯在设计、建筑、安装均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并验收合格投入使用,且电梯每年均进行年检并达标,这只能证明电梯能够安全运行。至于住宅电梯噪音则要依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规定的噪声限值标准。
一位来自上海的建筑设计院院长向记者表示,对于噪声建筑规范都有要求,并且是超前的高标准要求,但平常实施中并没有严格去遵守,就只是数据而已。“大家现在对甲醛等‘污染类’的检测非常关注,但是对于热、光、声、风空气质量等建筑环境方面的认知要求还不高。”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修水表示,比如对于声环境,一般检测单位的设备并没有普及,仍需要请专业机构来检测。“据我所知,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没有声环境的验收环节。
”据王修水介绍,目前建筑环境在专业领域已经引起重视,住建部最近发布的《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202
1.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从4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规范从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建筑热工、室内空气质量四个维度,明确了设计、检测与验收的强制性指标及要求。记者注意到,上述通用规范中针对建筑声环境的噪声级要求比《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普通住宅”类更严格,与“高要求住宅”一致,即房间的使用功能为睡眠级时,昼间噪声限值不得高于40分贝,夜间不得高于30分贝。
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国际部董事、五合国际副总裁卢求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介绍,《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前不久进行了修订,提升了住宅外墙、外窗、分户墙、分户楼板空气声隔声标准,以及“高要求住宅”类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普通住宅”类分户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没有提高,并增加了对电梯、水泵等建筑服务设备结构噪声限值。由此可见,随着建筑规范标准要求的提升,必将会对建筑材料和配套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提出要求。电梯降噪难在哪里?一方面是建筑隔声性能要求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电梯、水泵、供电等公共设施设备产生的噪声,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日益增多。其中电梯降噪难在哪儿,应该如何破解?“未来10年不仅仅是房屋建筑内的质量问题,更多的反而是住宅公共设施设备会出现大量问题,使得业主、开发商、物业之间的纠纷矛盾增多。
”DCIC深度中国验房公司董事长王青宏向记者表示,一个住宅小区至少包括电梯、消防、智能化、地下车库、辐射、避雷等将近40个涉及公共设施设备的项目。据王青宏观察,现阶段小业主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公共设施设备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大多是入住半年以后,才发觉设施设备开始陆续暴露问题。
“这也是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比较头疼的地方,包括很多大型国企央企房企。”王青宏表示,一方面住宅楼竣工交付,针对电梯、消防、智能化等公共。
以上就是好一点整理的电梯噪音大怎么解决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好一点。